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哪里
1、《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 选》。
2、《别了,不列颠尼亚》原文如下: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彭定康端庄地看着省长的旗杆在“落日余辉”的号角声中飘落。传统上,每一位州长离任时都要举行降旗仪式。但这次情况不同了:再也不会有总督的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Patten代表英国女王统治香港五年,登上了皇家罗尔斯罗伊斯号,最后一次离开了州长办公室。
州长政府建于1885年,隐藏在绿树中。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里,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州长都对州长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张和革新。随着香港最后一任总督的离去,这座古典的白色建筑已成为历史的丰碑。
相关内容
-
别了不列颠尼亚感想800字
别了不列颠尼亚感想800字,,作者重点剪辑了五个现场片段来回放,给人以真切而深刻的印象。又如“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最后一次(降下)”这些包含序数词的数量短语的反复强调,宣告了香港殖民统治时代的终结。还有如“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这个时间状语中的序数词,则凸显了香港回归这一人们期盼已久的时刻的降临,所带给人们的无比欣慰和兴奋。其次是基数词用得精确。或使用确数,...
-
别了不列颠尼亚情感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情感分析,,"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做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
-
别了不列颠尼亚10字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10字概括,,《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
别了不列颠尼亚三四段语言特点
别了不列颠尼亚三四段语言特点,,语言含蓄,言简意丰。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里没有欢呼,没有痛骂,只是平静地叙述事实,然而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已然呼之欲出。又如“日落仪式”,英国曾被称作日不落帝国,然而其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标志着他在这块土地上的太阳落下了,具有象征意味。再如,文章将英国殖民统治的时间精确到年月日,就是为了希望人们铭记历史,同时表达一种在殖民统治下的煎熬与耻辱。...
-
别了不列颠尼亚二到十段
别了不列颠尼亚二到十段,,1、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2、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3、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4、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5、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
-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写作背景: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的到来使香港走向世界。19世纪初,英国对中国茶叶、生丝等商品的需求增加。然而,由于晚清的闭门政策,英国货物的进口基本上没有进口,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对外国进口的需求很低。英国工业革命结束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以及来自东方的廉价商品增加了中国商品的进口。在正常的贸易往来中,中国贸易顺差,而英国贸易逆差很大。直到20...
-
别了不列颠尼亚名师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名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难点]理解文...
-
别了不列颠尼亚300字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300字概括,,《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写作背景...
-
最后的常青藤叶主要人物
最后的常青藤叶主要人物,,琼西:“琼西”是乔安娜的昵称,琼西来自加利福尼亚。女孩琼西被“肺炎”袭击,病卧在床。琼西的朋友“苏”义无反顾地照料着她。当琼西听到医生的几近绝望的诊断时,“苏”伤心至极。因为医生说琼西痊愈的希望就在于她自己求生的欲望。琼西的梦想,是能活下来,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这是作为一个画家的心愿。因此,苏编造了善意的谎言,可是她却发现琼西在失望地数着常春藤上为数不多的叶...
-
不自由毋宁死拿起武器
不自由毋宁死拿起武器,,不自由,毋宁死是指要么拿起武器,争取独立;要么妥协让步,甘受奴役,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帕特里克·亨利的一篇演讲词中提出的口号。最早起源:此语最早的出处在帕特里克·亨利的一篇演讲词中。帕特里克·亨利,苏格兰裔美国人。他生于弗吉尼亚,是弗吉尼亚殖民地最成功的律师之一,以机敏和演说技巧而著称。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著名的>的主要执笔者之一,曾任...
-
不自由毋宁死拉丁语
不自由毋宁死拉丁语,,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1775年3月23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赏析:这篇演讲开始时语调舒缓,但随着演讲的进行,调子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峻急,态度越来越激烈...
-
不自由,毋宁死的意思
不自由,毋宁死的意思,,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1775年3月23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赏析:这篇演讲开始时语调舒缓,但随着演讲的进行,调子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峻急,态度越来越激烈。从修辞角度看,这与大量使用排比、反问、感叹、长短句交错等表达手法有...
-
不自由,毋宁死前一句
不自由,毋宁死前一句,,我不知道别人将选择怎样的道路,但对我来说,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1775年3月23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原文节选:先生们,他们说我们势单力...
-
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他生于弗吉尼亚,...
-
不自由毋宁死现代解释
不自由毋宁死现代解释,,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他生于弗吉尼...
-
不自由,毋宁死文章分析
不自由,毋宁死文章分析,,帕特里克·亨利,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演说家。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以其机敏的演说技巧而著称。1763年被选入弗吉尼亚议会。曾出席过第一次大陆会议,担任过弗吉尼亚部队司令和弗吉尼亚州州长等职。他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并为之奔走呼号,英勇斗争。不过,他的永久名声却来自他的演讲。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
-
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历史背景:18世纪中叶,北美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英国政府软硬兼施,采用各种手段,力图...
-
不自由毋宁死席勒
不自由毋宁死席勒,,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他生于弗吉尼亚,是弗吉尼亚殖民地最成功的律师之一,以机敏和演说技巧而著称。他是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演说家,被称为“美国革命之舌”。他是著名的《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曾任弗吉尼亚州州长,深受爱戴,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在反英斗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演说。被普遍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