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
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
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相关内容
-
齐桓晋文之事1-14段
齐桓晋文之事1-14段,,1-14段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徒弟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
-
齐桓晋文之事段意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段意归纳,,全文可分五段。从开头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为第一段,提出“保民而王”这个中心论点。文章一开始,齐宣王首先发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两个有名的霸主。齐宣王发问的用意十分明显,即他想效法齐桓、晋文,成为当今的霸主。这一段可分三层。他首先用两个比喻:一个人力能举百钧,可是却说举不起一根羽毛,这只能说明他不肯动手去举;一个人的视力能看到动物秋天...
-
齐桓晋文之事论证思路
齐桓晋文之事论证思路,,论证思路:以羊易牛”主要说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
-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
-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及寓意,,杨氏之子文言文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寓意:学会随机应变,考虑再三,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原文如下:杨氏之子刘义庆 〔南北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
-
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注释,,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注释:1、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2、保:安抚,安定。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3、胡齕(hé):齐王的近臣。4、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5、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6、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
齐桓晋文之事教育民众
齐桓晋文之事教育民众,,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
-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整理,,1、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是如下: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2、中心思想: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3、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
-
齐桓晋文之事4部分
齐桓晋文之事4部分,,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赏析: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
-
范进中举而疯讽刺了什么
范进中举而疯讽刺了什么,,《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
-
齐桓晋文之事每部分概括
齐桓晋文之事每部分概括,,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箱。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
-
少年王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少年王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王冕是诸暨县⼈。七⼋岁时,⽗亲叫他在⽥埂上放⽜,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都忘记了。有⼈牵着王冕家的⽜,来王冕家,责怪⽆⼈看管的⽜践踏了他家的⽥地。王冕的⽗亲⼤怒,打了王冕⼀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想读书这样⼊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到夜⾥,他就暗暗地⾛出来,坐在...
-
学弈读后感300字
学弈读后感300字,,今天,我们学了《学弈》这一篇文言文,读了它以后我深有感触。《学弈》这篇文言文是一篇篇幅较短,含义深刻的古文。里面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迈的棋圣弈秋教两个学生下围棋,其中一个学生紧记弈秋的教诲,专心致志的听讲,认真的思考。而另一个学生则以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着怎样用箭把它射下来。《学弈》里面的两个人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两个例子,两个不同的人,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学习、面对...
-
三顾茅庐文言文
三顾茅庐文言文,,《三顾茅庐》文言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
-
劝学文言文
劝学文言文,,《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
-
齐桓晋文之事现代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现代意义,,《齐桓晋文之事》现代意义:《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散文中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篇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其思想性和论辩艺术一直为学者和研究者们所重视。作为大学语文教材入选率非常高的一篇文章,它不仅体现了文章本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更重要是作为介质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该...
-
文言文二则课文解析
文言文二则课文解析,,《囊萤映雪》课文解析: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囊萤映雪》讲述了晋朝人车胤克服家境贫寒,利用萤火照亮,勤学苦读的故事。文章篇幅短小,寓意深刻,有很好的教育意义。《铁杵成针》以文言文的形式,阐明了学生从小比较熟悉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本课选取的是两篇关于学习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
-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的词语有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的词语有,,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如《宋史·辛弃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