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1教学目标

1、吟诵涵泳,背诵《雨霖铃》;

2、感悟领会,理解意象,体会意境

3、归纳拓展,把握典型意象的文化内涵。

2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用“多读”来突破此重点。这里的“读”分为了几个层次,听范读,感知诗词;扫清读音障碍,朗读要通畅;理解字词,朗读要流畅;体会意境,朗读要饱含感情;玩味意境,朗读要融入词中。朗读应与理解相辅相成,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

难点:目标3。本词是惜别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词中的一些意象为惜别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柳”和“月”等。由此引发学生关注惜别诗词,并归纳小结唐宋惜别诗词中部分典型意象,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诗词积累,提高其诗词鉴赏能力。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导入:

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听一些由惜别诗词改编的歌曲或音乐的片段(如《想见时难别亦难》《阳关三叠》《雨霖铃》等),然后让学生背诵其诗歌原作。在这些歌曲中,把《雨霖铃》最后,点出它是惜别诗词的经典之作,自然导入诗词的学习。

(说明:①此游戏借助多媒体进行,除播放音乐外,还展示相关诗词便于学生背诵或齐读。②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初读《雨霖铃》:

1、听范读,整体感知本词:

2、扫清读音障碍,全班齐读,要求:朗读要通畅。

3、再读本词,(以抽学生个体配乐朗读为主;要求学生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

赏析本词:

总体设想:

①、此部分教学思路:诗词上阕重在写景叙事,情由景出,下阕重在抒情言志,重在抒情。教学中,以音乐和图画来渲染情感,用朗诵来感知诗词,上阕情由景出,赏析时引导学生找出、分析饱含深情的景(景色或场景);下阕重在抒情,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情感。教师点评、总结全词。

②、赏析的重点内容: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目的:师生共同赏析,给学生提供一分析范例,便于后面学生活动的展开;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目的:上片中的名句;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目的:下片中的名句;为拓展教学作准备。

B句和C句以学生的讲解为主,教师只作适量的点评和总结。此外,教师还应把对其他词句的赏析做在课件中,以备学生的提问。

赏析上片:

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此处的教学以问答式为主,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分析范例,便于后面学生活动的展开)

展示图片,结合此句的意境给其命名为“寒蝉长亭图”

问:此三句为写景句,它与离别有何关系?其中哪些意象表达了离别之情?

(生答) 明确:点出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和天气。此三句写别时之景。

意象有:寒蝉:点明时节。《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其叫声凄切,营造听觉氛围。

长亭:送别之地,触景生情。庾信的《哀江南赋》有“水毒秦津,山高赵径。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有“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是以“长亭”二字,也是一个颇富悲剧意味的意象。

晚:点出离别的时间。此外,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人回家之际,自己却要离家外出,对比生悲。

骤雨初歇:点出离别的天气。此外,此句还暗含着词人的情感变化: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词人一阵欢喜;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离别在即。这一起一落,将词人的惜别之情充分展现。

总结;这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景中见情,绘出凄凉环境,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早已酿造好了。

展示由本词的意境创作的几幅图画,引导学生给各幅图命名,分析相应的词句,明确:(以下的内容为教师对之的理解,将其展示出来,作为对学生回答的补充。)

A“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三句正面描写别时的心理和情景。

“帐饮”二字承“长亭”而来,江淹《别赋》有“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但离别在即,所闻所见所感,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败。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沈祖棻先生的《宋词赏析》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解说:“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留恋’,则不忍别;‘催发’,则不得不别。”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分难舍的深痛,“执手相看”而继之以“泪眼”,离别无可奈何,惟有“以眼泪洗面”了,这就是所谓的“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

通常,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咽喉堵,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的伤痛和惋惜。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此句点出痛苦原因:今后行程遥远,云水苍茫,难期再会。把眼前之悲,引向未来之苦;此句由临别之时写到既别之后,由实而虚,突破了现有的时空局限,拓展了作品的容量。

“千里烟波”言其空间辽阔,“沉沉暮霭”言其着色浓重。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小结:上片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离别前,描写景色,景中见情;离别时,描摹情态,由实而虚,从而来抒发离别的伤感之情。(此部分内容必须要求学生完成。)

(有感情地朗诵上片)

赏析下片:

1、问:下阕重在抒情,找出哪些是直接抒情,哪些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对直接抒情的分析:

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 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紧承上句,分析时应抓住“更那堪”和“冷落清秋节”。“更那堪”这种离别被安排在清秋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成人生最大的不幸。

此句仍为虚写,但内涵更进一层,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有情人的不幸,这丰富了作品内涵,升华了自己的感情。

B、“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借景抒情,此处则直抒胸臆。“良辰美景”为客观时景,“千种风情”为主观情怀。“良辰美景”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这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2、间接抒情的分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展示图片,学生讨论此句的妙处)

明确:“酒醒”照应前面的“帐饮”。今日之“帐饮”虽然“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寓情于景。

下片小结:下片写离别后,内容上以虚写为主,时间上由上片的“念去去”延伸到“今宵”再延伸到“经年”,层层推进;抒情上,由借景抒情到直抒胸臆,离情加重。

(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三)总结全词:(以学生活动为主)

1、内容上全词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由离别前写到离别时再到离别后。离别前,描写环境,离别时,描摹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抒发了强烈的伤离别之情。

2、本词中哪些意象能最能表现出离别的情感?柳、月、长亭。

(此处用练习的方式展开学生活动,划线词句为学生回答的内容)(略讲)

四、拓展阅读:

过渡部分:

(由总结部分的第二点导入)

归纳和分析典型意象:

① 柳:以柳寄托离别之情始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了汉代,因“柳”与“留”谐音,遂有临歧折柳赠别的习俗,这在唐诗中表现得较多。如: “城外春风满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其八)“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离早赋得折杨柳》其二)

(要求学生回忆背诵相关诗词。如: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等)

②、月。古人远行若取水路,则津浦送别多在傍晚,故送行诗中多写到月。在传统的民族心理中,月寓相思;如李白《静夜思》诗,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如王昌龄的《送柴侍御》等

(要求学生回忆背诵相关诗词)

③、“长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北周庾信的《哀江南赋》有“水毒秦津,山高赵径。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有“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长亭是一个颇富悲剧意味的意象。

(要求学生回忆背诵相关诗词。如:辛弃疾的“把酒长亭说”等)

此外,可由学生补充其他典型意象,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此题目,撰写相关研究性阅读论文。

五、再次朗诵《雨霖铃》,结束教学。

引导、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