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考试常考题及答案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鸿门宴》,完成下题。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豪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2.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沛公不胜杯杓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秋毫不敢有所近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①③④⑤     B.②⑤⑦⑨  C.②④⑥⑧  D.①③⑤⑧⑨

3.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4.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人物或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项羽轻易地放走了刘邦,不,那不是刘邦,那是楚霸王的千秋基业。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7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自矜功伐⑤,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⑥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周生:汉时的儒者。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③暴:突然,有忽然兴起之意。④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⑤自矜功伐:以功勋自诩。⑥寤:同“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舜目盖重瞳子(大概)

B.自矜功伐(矜持)

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

D.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竟然)

2.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放逐义帝而自立

②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③欲以力征

④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面对项羽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像舜的后代。

B.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学习了陈涉等前人起义的经验教训。

C.项羽成功的一面,是由于他能把握时机,发难于陇亩之中,率领和团结五诸侯灭秦。

D.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英勇善战,神威无比。

4.项羽失败的原因何在?请结合文中句子分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这段文字中,太史公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想一想

1.刘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于应变,圆滑奸诈,巧舌如簧,

张良: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眼光锐利,忠心耿耿,剖析利害,有情有义,胆识过人,干练透辟

樊哙:忠勇豪胆,有勇有谋,粗中有细,忠贞不二。

项羽:自矜功伐,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高傲自大,易冲动,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骄傲自满。

范增:老谋深算,见识长远,足智多谋。

2.说明凡属严重事情,必须有胆有识,充分分析客观实际,依据之制定周详计划,在进行上要有严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艰难,获得胜利。通过本文中刘邦集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印证此点。刘邦在接到项羽要击破他的消息时,虽然显得有些慌乱,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胆有识,能细致地分析客观,进行周详的计划和严密安排的人物。《鸿门宴》雄辩地说明刘邦集团在处理这样一个严重事件时,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条有理,并且能顺理成章,因敌制胜,所有举措都是符合客观实际,从而获得最后胜利。

练一练(一)课内阅读

1.[答案]选 D。

[解析]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2.[答案]D

[解析](①“距”通“拒”“内”通“纳”,③“倍”通“背”,⑤“郤”通“隙”,

⑧“要”通“邀”,⑨“蚤”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