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考点
1、在这篇文章中,魏徵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2、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3、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5、聪明:古义是听觉、视觉灵敏。今义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相关内容
-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
-
谏太宗十思疏注音
谏太宗十思疏注音,,拼音版、注音及读音chén wén:qiúmùzhīzhǎng zhě,bìgùqígēn běn yùliúzhīyuǎn zhě,bìjùn qíquán yuán sīguózhīān zhě,bìjīqídéyì。yuán bùshēnér wàng liúzhīyuǎn,gēn bùgùér qiúmùzhīzhǎng,débùhòuér sīguózhīzhì,ch...
-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理解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理解,,十思: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译文: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
-
谏太宗十思疏全文
谏太宗十思疏全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谏太宗十思疏如何谏
谏太宗十思疏如何谏,,劝谏,即规劝谏诤,语出唐·元稹《连昌宫词》:“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自古以来,劝谏帝王,“批龙麟,逆圣听”,就是件冒险的事,一旦龙颜大怒,轻则罢官,重则陨首。因此,劝谏也是要讲究艺术的。唐相魏征,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因其直言进谏,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佳话。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初期,励精图治,国泰民安,但此后逐渐骄奢忘本,劳民伤财...
-
谏太宗十思疏哪十思
谏太宗十思疏哪十思,,十思: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译文: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 考虑到帝位...
-
谏太宗十思疏概括
谏太宗十思疏概括,,该文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针对李世民即皇帝位后逐渐滋长起来的骄傲情绪和开始过分地追求享乐所写的一篇奏章。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作为一个国君应该经常考虑的十个问题。据说唐太宗看到这篇奏章后颇有感悟,亲自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魏征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表示赞赏,还把这篇奏议放置案头,经常对照反省。《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
-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教学时...
-
谏太宗十思疏分层
谏太宗十思疏分层,,《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
谏太宗十思疏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特点,,一、类比入手,亲切生动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
-
谏太宗十思疏抄写
谏太宗十思疏抄写,,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徵 【朝代】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
-
溜索环境描写作用
溜索环境描写作用,,第一,标志作用。作者三次写“一只大鹰”,出现在文中三处位置,分别在“溜索前”、“溜索中”和“溜索后”。从这个角度看,这“一只大鹰”是故事情节发展和文章层次结构的标志。三次写“一只大鹰”,分处情节发展三个阶段,相互之间也形成相互照应的关系。另外,我们留意到文章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马帮像得到信号”。马帮从那里得到信号?前面便是第句话。从语境看,“一只大鹰”就是“过怒江溜索”的信...
-
谏太宗十思疏400字
谏太宗十思疏400字,,《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宋的一篇奏疏。文章一开始就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引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推举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我对这句的理解是面对千头万绪的事情,要理出清...
-
带九字的祝福有哪些
带九字的祝福有哪些,,九字开头的祝福成语有三个:九五之位、九世同居、九五之尊。1、九五之位[成语解释]九五:指帝位。指帝王的尊位[典故出处]《宋书•武帝纪》:“夫或跃在渊者,终飨九五之位。”译文:龙或跃上天空,或停留在深渊,只要根据形势的需要而前进,就不会有错误,最后都会登上帝王的尊位。[近义词]九五之尊[常用程度]一般[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宾语;指帝王的尊位[成语结构]偏正式[产生年代...
-
谏太宗十思疏通假字
谏太宗十思疏通假字,,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通“毋“,不要措词1.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 貌:指表面上。心:指内心里。2.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 下:居……之下。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统治。3.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权。居域中之大 大:重大的位置。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可行的意见。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
-
老师领进门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老师领进门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老师领进门》课文主要内容: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老师领进门》是刘绍棠创作的记叙文,文章主题是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篇课文的具体段落结构如下:第一段(1-2节):“我”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介绍了学校的概况。第二段...
-
溜索的环境描写
溜索的环境描写,,《溜索》环境描写: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恶劣,又表现出马帮汉子的从容不迫和沉着稳重。赏析:1、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 “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 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 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1、全文翻译如下: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2、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3、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