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颔联手法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当中主要是运用了对比与反衬的表现手法,通过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王昭君身死前后的巨大差异,表现出她身世的坎坷;再用周围广阔的环境反衬出昭君墓的凄凉和孤寂,将王昭君的悲剧情节展露无遗。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运用对比的手法,“去”与“留”,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乡,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王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