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写景手法

《归园田居》依次运用了比喻、白描、抒情的艺术手法,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回归之初的内心体验。

一、比喻美,形象贴切

回归田园,是诗人适性之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回到与自己本性相契合的山水田园,诗人内心充满舒畅惬意的美感,真是见山山含笑,见水水有情。这种美好的感受,作者借贴切的比喻来表达。

1、逃离“尘网”“樊笼”之美

诗作中有以下几处运用比喻的句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中“尘网”“樊笼”两个喻词,形象地再现了官场污浊黑暗、关系错综复杂、束缚人性的特点。

“尘网”后一句中的“三十年”,则是对自己十三年官宦生涯的一种夸张性写法,既写受“樊笼”煎熬之久,又写受“尘网”蒙蔽之深。今天终于挣脱“尘网”、冲出“樊笼”,身心的舒展无与伦比,重获自由的喜悦,寓于对官场极度厌恶的贴切比喻之中。

2、回归“旧林”“故渊”之美

“羁鸟”“池鱼”两个词,是诗人的自比。笼中鸟也好,池中鱼也罢,它们都离开了自己生存的空间,失去了飞翔与畅游的自由,它们对“旧林”“故渊”的思念,出于本性,发自内心。“旧林”“故渊”,即诗人所谓的“丘山”,它们是广阔的山林江河,是无际的田野、静静的村庄,是不受约束、无需做作的精神上的自由呼吸。

可以说,本诗中的几处比喻,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它们既是对黑暗官场深恶痛绝的控诉,又饱含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讴歌。一般而言,叙说原因的语句在诗歌创作中容易流于呆板,但此诗中由于诗人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这“原因”的叙说充满了灵性,蕴含了鲜活的美感。

二、白描美,淡远深邃

陶诗的美,美在朴素淡雅,不加雕饰而诗意隽永,其成功的秘诀得益于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本是一种绘画技巧,指仅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施以彩色的画法。后来用以指文学创作上采用简练朴素的文字加以描摹,不注重华丽词藻与渲染烘托的笔法

1、屋舍环境之美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一句,用简笔勾勒出屋舍概貌:宅院不大,占地也有十亩左右;草屋不多,也有八九间供居住使用。“八九间”“十余亩”这枯燥的数字,一经诗人感情的浸染,就使诗句活跃起来,其中包含着乡间生活的散适、淡泊及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屋舍主人一年四季该是多么的自在,尽可极视听之娱,享口福之乐。“荫”“罗”两个动词既绘出了树木绿荫覆盖、排列有序的生长状态,“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显得格外亲切”。

2、村庄氛围之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袅袅的炊烟中,有农人家庭的温暖,也有诗人内心的安闲。“暧暧”有模糊、不清晰之意,与“远”字相呼应;“依依”一词写出了炊烟轻柔、缓慢上升的姿态。这两个叠字简练而巧妙,将远近村庄的恬静与详和烘托出来,给人一种迷茫淡远的美感。

诗人遣词造句取之于田园生活,用之于内心感受的表达,把读者带入天人合一的精神脱俗的境地,“在宁静的乡村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以恬憩的精神慰藉和心灵的安养”,和谐之美油然而生。

三、抒情美,提示主旨

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句话初看好似在写庭院干净、房间充余,但只要我们稍一留意,联系前面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追求,就不难理解诗人看似漫不经心的抒情之笔:远离了官场的应酬和世俗杂务的干扰,如今的生活是多少清静、闲暇,内心又是多么空明澄净。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诗人直抒胸臆、揭示主旨之句:重返“自然”,心情如出笼之鸟,无以形容。“自然”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主题,是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诗人受了十三年官场生活的折磨,今天终于过上了有尊严、无矫饰的适合自己的生活,回到了恬适、纯朴、随性的田园之中,那种欣喜与快慰又怎能一语道尽。

这结尾一句,乃是直表心曲的关键之处。在“自然”状态下生活,“既不醉生梦死,也不求身外之功名,而是善待自己的生命”,这是“守拙归园田”的诗人给我们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