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文本解读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陶渊明由彭泽令弃官归隐后第二年的作品,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生动地抒写了诗人归田后的生活和感受,表现了他对污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淳朴、清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那么,解读这首诗思想情感的诗眼是什么?我认为,抓住以下三个字深入探究,诗人寄托于这首诗中的心曲则豁然眼前。
第一个字:“误”。“误”字可以解读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失误”,第二层意思是“错误”。“失误”是诗人对自己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的十一年间断断续续几次出仕的追悔,自己一不小心,误入官场歧途,这个失误的选择让诗人几多悔恨。人生有几个十一年?人生的盛年在官与隐的矛盾、痛苦、纠结中煎熬过去了,陶渊明慨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句饱含了多少对误度韶华的追悔!第二层意思是“错误”,是陶渊明彻底归隐后对过往短暂的几次仕宦之途的深刻反思,是对乌烟瘴气的黑暗官场的彻底否定,是对自己曾经选择出仕是个错误的定性评价。官场犹如“尘网”和“樊笼”,既让陶渊明早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济世抱负付之东流,也捆绑了“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的身心,诗人的真性情被压抑。一个“误”字,是陶渊明对十一年中自己几次出仕的高度总结,既然过去出仕的选择是失误,是错误,那就与往事干杯吧,看清了昨天的失误与错误,才能更好地走向来路。
第二个字:“恋”。陶渊明对自然是那样地深情,对自由是那样地热爱。这种深情与热爱,他不仅直抒胸臆,高歌“性本爱丘山”,而且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喻,婉曲地抒写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之情。陶渊明,一个自然的赤子,在这首诗里高歌了一曲对田园深情的恋歌,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和乐、宁谧、悠闲的田园生活图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普普通通的农家生活,不求富贵,但求和乐。这幅以白描手法不事雕琢地描绘给我们的原生态田园生活图景,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现实生活图景,也是陶渊明所渴望的能抚慰他心灵的精神皈依之所。对这样的田园生活图景,作为自然之子的陶渊明,能不深情地眷恋吗?因为对田园的深情眷恋,他在四十一岁时,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为借口,彻底放下功名利禄并彻底走向田园与自然。陶渊明对田园的眷恋是真眷恋,他的毅然归田是真归隐。一个“恋”字,写出了陶渊明对田园与自然的深情。
第三个字:“闲”。“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闲”与“杂”相对,是两种境遇下的两种生命状态。“尘杂”一词非指尘土与杂物,而指尘俗与杂事。远离官场,就远离了互相倾轧与勾心斗角,远离了束缚与煎熬;走向自然与田园,就走向了自由与闲适,走向了舒心与宁静。“闲”是生活的清闲,心境的悠闲,“闲”字写出了陶渊明归田后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归园田居》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第二年,此时,刚刚摆脱官场不久,陶渊明沉浸在令人精神愉悦的田园生活中,尽享生命自由的欢愉,生活清闲,心境悠闲。此时,陶渊明似乎尚未真正以农民的身份和心态融入真正的农村生活,他此时的生活与田间耕作的辛劳、农村缺衣少食的艰难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他的心态更接近于士大夫的心态,更多是以旁观的眼光欣赏眼前的田园生活。这种心态在《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其三)中也可以得到佐证。比如《归去来兮辞》中“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驾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等句子所描写的诗人形象,诗人不像是去田间劳作的农人,而像一个驾车划船去春游的士人。再如《归园田居》(其三)中的句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荒草的长势盛于豆苗,“种豆”似乎不像诗人的主业,而像是副业,去田间除草劳作似乎无关庄稼的收成,似乎是为了享受“带月荷锄归”的诗意。在归田之初,陶渊明的士大夫心态尚未远去,生活的窘迫尚未袭来,他与职业农人的身份尚有距离,这种心态可能是他清闲的生活、悠闲的心境的重要条件。“闲”字,写出陶渊明在挣脱樊笼和尘网的初期,生活清闲、心境悠闲、精神自由的愉悦感受。
总之,顺着“误”“恋”“闲”三字铺就的情感台阶拾级而上,我们就可以深入把握陶渊明这首诗的情感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