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反思

在刚刚结束的学校“课堂教学大赛”中,我做了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杜甫的《客至》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先给这节课定下一个指导思想:“教是为了学会用”,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给这节课定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迁移运用——例说《客至》。围绕着一课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例学《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咬文嚼字;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诗歌鉴赏训练。为使教学更加完美,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每个细节都仔细推敲,尽量不漏多余,不旁逸斜出。

经过如此准备之后,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课堂。课堂教学按想象的节奏顺利进行,当分析到诗歌的第一联时,我预先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对诗文的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然后与我出示的画面相对比,图文并茂,再配一古典音乐,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升华。然而当我出示画面问到“同学们想象的画面和屏幕上的一样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不一样。”我一下懵了,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本想着同学们的回答是“一样”,然后顺利进入下一教学环节。这突如其来的“不一样”让我有点不知所措,片刻的慌乱之后,我抓住一句“作者强调的是水多”勉强让学生接受,教学才得以继续。这节课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褒奖,在大赛中也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可教学中的那一段意外,让我在课后陷入深思。

思考点一:自认为很周全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不能够按预想的情节顺利完成?

思考点二:学生为什么没有按照预想的回答“一样”?

思考点三:课堂上应急时“作者强调的是水多”这句救命的稻草是否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