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文言文停顿划分 老马识途文言文拼音版翻译

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而伐(1)孤竹(2),春往(3)冬反(4),迷途(5)失道(6)。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7),夏居山之阴(8),蚁壤一寸而仞有水(9)。”乃掘地,遂得水。

以(10)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11)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12)圣(13)人之智,不亦过(14)乎?

——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老马识途音频:

注释

(1))伐:讨伐

(2)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

(3)往:出征

(4)反:通“返”,返回

(5)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6)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7)阳:山之南水之北

(8)阴:山之北水之南

(9)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仞:古代八尺为一仞

(10)以:凭借

(11)不难:不以…..为难

(1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13)圣:精明通达

(14)过:过错

译文:

管仲、隰(xí)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返回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峰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还能向老马和蚂蚁学习;而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是很大的错误吗?

解  析

 以下解析是赫纥哥的个人想法,定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遇到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这就是不耻下问。

而要真正做到不耻下问却很难,这里的关键以“上”问“下”,往往会失了身份,或是被人耻笑。因此不如不问,装“大尾巴”狼。

可是“大尾巴狼”好装,却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子贡在问孔子为什么那个卫国大夫孔圉(yǔ)能有这么好的名声时(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马上就说,孔圉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的确,孔圉可能自身不见得有多么优秀,但他好学,好问,能解决问题,这就能有好名声。

管仲有缺点,而且从现在的眼光看来,他的一些行为可能还不能入“好人”的范围。但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rèn)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管仲向齐桓公举荐了五人(君必欲成其大志,则用五杰。),正是这五杰与管仲一起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升降揖逊,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司行。垦草莱,辟土地,聚粟众多,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蹬,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于成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

这慷慨陈词不光是管仲知人善用,更是一种度量,而这种度量就是老马识途的态度,不耻下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