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历是什么意思

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父母长辈说:“是什么日子,是什么日子,什么时候是立春的时间,等等。”。而且我们学校的孩子习惯了按阴历的周和日来算时间。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忙于应试教育的考试大纲,很难有时间理顺阳历、公历、阴历、阴历的关系。而且,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也经常困惑。作为一个中国人,真的不应该。

一、阳历、公历、公元、公元、外历

所谓阳历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历,是国际日历。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有阴阳思想。易经的易字是日月合。阳比较直接的象征是太阳,阴的比较初象征是月亮和太阴。所以我们这些人常说,阴历和阳历,简单来说就是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

那么阳历,也叫公历,说白了就是当人们可以计算出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并设定为一年的时候,就是阳历和阳历。古埃及人比较初能够计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时间。埃及人计算出球绕太阳一周需要365天多一点,太阳历就初步形成了。后来,古罗*的凯撒将埃及阳历修改为儒略历。

后来,儒略历被意大利学者金鲁贤里留斯和克劳德等改革,形成了公历。这个格里高利是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布的。逐渐成为西历的通用版本,所以叫公历。

自辛亥革命以来,我国自民国元年开始采用公历,故又称“国历”。它也被称为“新日历”,因为它相当于中国的旧日历。年,正式规定采用公元历。因为这种历法来自西方,公历的第一年就是耶稣诞生的那一年。所以中国人也称之为“洋历”。

第二,农历和阴历

那么相对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阳历年,农历就是月亮绕地球运行的时间和月份。阴是太阴,也就是月亮。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月中的哪一天。又叫阴历,因为古代人类站在地球上观察月亮的变化,观察月食现象,一个月的长度大约是29天半,所以把29天和30天定义为一个月,然后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从历法发展史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有古文化的国家,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代中国,都采用阴历作为比较早的古代人类。因为在古代人类观察月亮的周期一定更容易。

但按月历算,一年只有354天或355天,比阳历的365天又少了11天又四分之一天,所以会打乱季节。因为季节的变化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来决定的。如果我们遵循农历,四季每10年颠倒一次。十年前,我们北方人在冰天雪地里过年。过了十几年,过年可能要开空调吃冰棍了。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三、阴历、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

我们聪明的中国人不会忽视农历的四季。因此,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发明了阴阳历,这是一种阴阳结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万物靠太阳生长,农业生产规律要根据太阳的运行来制定。因此,为了指导他们的农业生产,我们的祖先在长期观察太阳运动规律后,总结出了24个节气。

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他们用土圭测量日晷,每年把比较长的日影定义为“日至”,比较短的日影定义为“日比较短”。在春秋两季,有一天昼夜长短相同,所以被定为“春分”、“秋分”。所以中国殷商时期,劳动人民测量的是四节气。到了周朝,节气已经增长到了八个。直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才形成。事实上,我们的祖先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测量了太阳相对于地球的24个位置。

24节气的时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一致。所以24节气本身就属于阳历。然后在阴历上加上24个节气就形成了阴历。具体怎么加?如上所述,农历比阳历大约短11天,所以每隔两到三年,我们就在传统的农历上多加一个月,称为——闰月。这样就不会出现季节性反转。于是,19年7个闰月的规则就形成了。

那么,闰月怎么加呢?其实操作也很简单,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在二十四节气的设定中,原本每个月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比如秋初是节气,夏热是中气。阴历是一个月的29号或者30号,而24节气中每两个节气的距离在29到32天之间。所以根据阴历加上节气和中性气。但每两年左右,会在阴历的一个月产生,加上节气,但是中气到月底。然后下个月会有一个节日但是没有煤气。这样不行。所以遇到这样的农历,就要加闰月来调和。

举个例子:比如公元2001年5月21日,是公历的5月21日。农历4月29日,是24节气的气满期,所以如果继续往下走,下一段芒果籽就放到下个月中旬,然后下个月初下一次气就完全乱了。所以加一个闰月,这个闰月在农历四月之后,叫闰四月。所以,2001年5月23日到2001年6月20日之间没有气。

所以我们的阴历继承了阴历,发明了类似阳历的二十四节气,在阴历上加了二十四节气调和成阴阳历,还用了干志历。所以我们祖先比较标准的历法是三位一体历法。阴历三合一,二十四节气,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