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修辞立其诚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易经关于修辞立诚的这个说法是比较令人困惑的。之所以困惑,在于其“立诚”不为进德,而为修业,这有悖于我们通常把“诚”归于德的范畴的理解方式。

大学有“诚意正心修身”之说,在这里,诚意在正心之先,那么诚似乎是比“心”更内在的东西,是属于人的主观世界的东西,这与我们通常对“诚”的理解一致,但与易经中“诚”的用法是相悖的。

朱熹认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欲吾之谨夫所发,以致其实”,也就是说诚的意思是谨慎发言,以致其实,这是保持了易经说法,因为只有符合事实的修辞,才利于修业,使事业成功。

那么它就继续有悖于我们对“诚”的理解。我们理解的诚,是恳切之意,恳者从心,它是内在的东西,这就不同于朱熹之“谨夫所发,以致其实”,即以符合事实为标准的“诚”。

伊川有一个说法,是为了弥合这两种相悖的理解,他说:“志道恳切,固是诚意。若迫切不中理,则反为不诚。盖实理中自有缓急,不容如是之迫。观天地之化乃可知。”

也就是说,内心的恳切固然是诚,但同时也要符合于“理”才是诚,因为观察天地运行就知道,心有迫切,而天地之运行自有其缓急,不容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