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属于楚辞体吗
涉江是楚辞体,它是选自《楚辞·九章》。这是屈原流放在楚国江南地区写出来的,他在诗中把自己流放的行程记载下来。同时还描写了流放地方的环境以及气氛,更重要的就是把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给表现了出来。无论生活怎么困难艰苦,他依然都在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主要就是塑造出孤独的主人公形象,穿戴跟别人完全不同。他就是希望可以跟古代圣王一起同游,意志很坚定,并且很执着和顽强。另外诗词里面的余和吾使用次数达到十七次,表现出作者自我意识很强,拥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更好凸显出自身的个性。
相关内容
-
屈原的楚辞渔父讲稿
屈原的楚辞渔父讲稿,,渔 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
-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也作“楚词”,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楚辞”是指具有楚地特色的乐调、方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该是以《九歌》为代表...
-
谏逐客书解析
谏逐客书解析,,此文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今属河南)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重用,拜为客。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看的称呼。后来在秦王政元年(前246)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
-
晏子使楚译文及注释
晏子使楚译文及注释,,译文(一)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
-
说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说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君、湘夫人这对神祇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
-
自相矛盾矛与盾
自相矛盾矛与盾,,自相矛盾:矛:长矛,进攻用的武器。盾:盾牌,防御用的武器。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寓言讽刺说话不顾事实的人。《自相矛盾》揭露了儒家文士“以文乱法”的思维矛盾。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
-
成语典故:狼子野心
成语典故:狼子野心,,“狼子野心”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狼崽虽小,却有凶恶的本性。原指凶残者本性难改。后比喻坏人用心狠毒。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楚国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执法廉明,楚国的属官和老百姓都很敬重他。子文的兄弟子良,在楚国当司马,生个儿子叫越椒。这天,正逢越椒满月,司马府宴请宾客,一时热闹非凡,显得喜气洋洋。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椒后...
-
一双手上下箭头打一成语
一双手上下箭头打一成语,,上下其手。上下其手(拼音:shàng xià qí shǒu)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上下其手”的原义是楚国的穿封戌在攻打郑国时俘虏了郑国的守将皇颉,王子围欲与之争功,请伯州犁为其裁决,伯州犁有意偏袒王子围,以手高举和向下的动作示意皇颉承认自己为王子围所俘。后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宾语;含贬义。运...
-
螳螂捕蝉举一个生活例子
螳螂捕蝉举一个生活例子,,A为获得投标,向领导贿赂,B没有投标资格,向司法部门举报,司法部门逮捕A。《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螳螂捕蝉》的故事,也正是如此,“少孺子”想劝说吴王伐荆,又苦于吴王的一句话“敢有谏者死!”所以“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终...
-
屈原列传香草做比喻
屈原列传香草做比喻,,①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②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③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④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⑤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作品背景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
-
屈原列传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而自令见放为,,翻译为: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屈原列传》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列传》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
-
上山上山爱全文阅读
上山上山爱全文阅读,,1、《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和 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学生宋玉或战国时期楚国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学史》 亦引以上观点。主张各异,但说服力似还不充分。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兴...
-
涉江采芙蓉是男子还是女子
涉江采芙蓉是男子还是女子,,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多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思念她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就是他,忧伤的也是他。另一种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发出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我个人认...
-
涉江采芙蓉是五言律诗吗
涉江采芙蓉是五言律诗吗,,不是,律诗的格律要求严格,而且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这首诗是一位漂流异地失意的人,怀念他在家乡的妻子,写出欲归不得的愁苦心情。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
-
自相矛盾分为几个部分
自相矛盾分为几个部分,,有三层,第一层写楚国有个人说他卖的盾物莫能陷,说他的矛攻无不克。第二层写有的人问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会如何?第三层写不能被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自相矛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1、这是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赏析:涉江采芙蓉(无名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2、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
-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流传出了一段真挚的情谊,道出了知音难觅!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
-
俞伯牙的故事
俞伯牙的故事,,俞伯牙伯牙,伯氏,名牙。后讹传为俞氏,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yǐng)都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人物简介民间故事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拓展:《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笔者久居汉阳,瑞、俞二字读音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