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

1、表示并列关系:

连接不分主次、先后的两项,表示并列关系,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又”字相当。

如:空中而多窍。(苏轼《石钟山记》)

——(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如:性贪而狠(马中锡《中山狼传》)

——(狼)性情贪馋又狠毒。

2、表示递进关系:

“而”后边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而”等于现代文的“而且”。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天资聪颖而且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3、表示承接关系:

连接一前一后的两项,表示承接关系,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就、便”相当。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到知识就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4、表示因果关系:

而”前后的两件事情含有因果关系,“而”等于现代文的“因而、于是”。

如: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有个倦怠了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来,火把就要烧完了。”

如: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韩非子·五蠹》)

——有位圣人出现,教人们在树上架起鸟巢一样的住处来避免各种野兽的伤害,于是大家都爱戴他。

5、表示转折关系:

连接意思相反、相对的两项,表示转折关系,和现代文的“但是、却”相当。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种提取出来的,但是它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6、表示偏正(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偏正关系,有时可译为“地”。

如:面山而居。(《列子·愚公移山》)

——面对着山居住。“面山”是“居”的状语,说明“居”的方式。

如:吾尝终日而思之矣。(《荀子·劝学》)

——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终日”是“思”的状语,说明“思”的时间。

7、表示假设关系:

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一种条件,含有“如果、假若”的意思。

如:人而无知,与木何异?(范缜《神灭论》)

——人如果没有知觉,和树木有什么两样?

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即使是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作。

8、表示目的关系:

“而”前后的两件事情含有目的关系,“而”等于现代文的“来”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鸿门宴》)

——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官府藏富,来等待将军。

而作为通假字,有1种用法:

与“尔”通假,表示“你、你的”

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