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作者简介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相关内容
-
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
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翻译,,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愿意带领一支出敌不意的部队从小路去夺取这座城池,这是韩信击败赵国的办法。句中重要字词的解释主要是以下几个,愿:愿意。奇:出敌不意的。兵:军队。间:小路。取:夺取。该句出自于《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其中所说的韩信破赵之役,也被称为井陉之战。该文章讲的是刘裕上奏章请求讨伐南燕,而朝廷商议都认为不可行,当时只有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
-
听听那冷雨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
听听那冷雨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1、“孺慕之情”的出处是《礼记·檀弓下》: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有子谓子游曰:“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郑玄注“丧之踊,犹孺子之号慕。”号慕,谓哀号父母之丧,表达怀念追思之情。 2、在文中,作者通过巷里听雨,抚今追昔,思绪万端,抒发了在台北春雨中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而又柔婉与亲切的复杂感受,以及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
-
读孟子后的收获和感想
读孟子后的收获和感想,,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在阐述行善论的学说。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 首先,孟子性善说的第一个问题,是没对“善”做出清晰界定。在其著作中,无法找到善的确切含义,对善的所指需要通过相关论述去把握。张奇伟提出,之所以能使不同观点的人在不做界定条件下同以善恶谈人性,是由于人们对善恶指代已取得...
-
嘉肴的肴是什么意思
嘉肴的肴是什么意思,,嘉肴的肴是鱼肉等荤菜。嘉肴,读音为jiā yáo,汉语词语,意思是美味的菜肴。出处编辑《诗·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肴。《礼记·投壶》: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汉王粲《公宴诗》:嘉肴充圆方,旨酒盈金罍。唐·韩愈《祭董相公文》:旨酒既盈,嘉肴在盛,呜呼我公,庶享其诚。明·王玉峰《焚香记·赴试》:被洞口桃花笑,但穷儒愧乏美酒嘉肴。欧阳予倩《荆轲》第一幕:荆卿...
-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
-
礼记二则拼音
礼记二则拼音,,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suī)(yǒu)(jiā)(yáo),(fú)(shí),(bù)(zhī)(qí)(zhǐ)(yě)。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suī)(yǒu)(zhì)(dào),(fú)(xué),(bù)(zhī)(qí)(shàn)(yě)。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shì)(ɡù)(xué)(rán)(hòu)(zhī)(bù)(zú),(j...
-
礼记二则教案
礼记二则教案,,第1课时 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
-
推理方式有哪几种
推理方式有哪几种,,推理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1、演绎推理: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和推理。演绎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在教育工作中,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设计和进行教育与教学实验等,均离不开此法。2、归纳推理: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人们在解释一个较大事物时,从个别、...
-
师说即
师说即,,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
-
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的翻
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的翻译,,“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是出自明朝的儒学家、嘉靖八才子之一唐顺之的《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考察郭侯志向所在之后,这才明白过来郭侯原来也并不是世间所流传的那样公正廉洁的官吏。整篇文章都是在叙述常州郡侯郭文麓为官的事迹,在文中唐顺之对何为廉洁做出了两种解释,一种是历史上人们通俗理解的廉洁,还有一种是官员所处的时代所需要的一种廉...
-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意思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意思,,“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这句话出自于一部集先贤警策身心的语句的著作,这部著作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内容有处事类、学问类、从政类、齐家类等,那么“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意思是什么呢?“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的意思是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读书,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子女了。这句话中至的意思是大、最,这是一个副词。乐的意思是快乐,莫如的意思是不如,要的意思是重要,教子...
-
制图六体是魏晋时期的谁提出的
制图六体是魏晋时期的谁提出的,,当我们在学习地图或者编制地图的时候,是离不开测绘学的,测绘学有很多的分支,其中地图制图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他们主要应用于地图学这个学科,比如我们平常学习的关于地图的作用,还有分类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在古代的时候,也有很多地图制图学的著作,那么制图六体是魏晋时期的谁提出的呢?制图六体是魏晋时期的裴秀提出的。裴秀不仅是魏晋时期知名的大臣,而且还是著名的地图学家,他在...
-
《礼记》二则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礼记.檀弓》二则:原文: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译文: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
-
虽有佳肴还是嘉肴
虽有佳肴还是嘉肴,,虽有嘉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出处:《礼记》,相传西汉梁国人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阐述的...
-
与妻书是谁写的
与妻书是谁写的,,1、《与妻书》的作者是林觉民。2、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福建省闽侯县(现福州市)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是作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前写给妻子的绝笔书。3、信中洋溢着对妻子无尽的爱恋,对生活的热爱。但作者并没停留在儿女私情之上,而是将儿女之情同革命事业相比,使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作者时时作安慰,时时作解释,信中反复强调“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
-
《礼记》二则原文和译文
《礼记》二则原文和译文,,原文: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译文: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
-
蛙读后感题目
蛙读后感题目,,《蛙》读后感读完了两遍莫言著作《蛙》,每一次读完都是不一样的收获,第一次读完后我想的是陈鼻,第二次读完后我想到的是姑姑。这次读完《蛙》我合上书脑子里谁都没有出现,似乎一切很朦胧,也像是在思考什么。一开始我真的觉得挺好看的,所以才会坚持看下去。看到姑姑的执着,心里既是敬佩又是难以理解,这么坚持的一个人,坚持是不是意味着少了很多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哭啊,半夜三更在自个床上拿了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