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4)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齐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方式:仿照上一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平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平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4、品读课文,体会手法  

(1)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巩固小结  记者采访,总结抒情: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代表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1)、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2)、口语表达,揭示原因  阅读资料袋,(以潮水第一人称)做讲解  

7、课下延伸  

(1)识字写字:配图制作成书签,或贴图完成游记表。  

(2)口语交际: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