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二次备课
教学目的: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4、德育渗透点: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教学过程:
(一) 品读课文,选点突破,对文章结构进行拉线。
1、阅读(1-2),
(1)作者用感叹的语气和一系列的词语,由近及远地突出了山之高、大、多。
面对如此壮美的风景,我和老余有心情欣赏风景吗?(如此美景,正是我们的困境)。
( 2)在此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我们发现了什么?
2、(1)小茅屋的情况是怎样的?(请在文中划出来)
(2)读到这些,猜一猜小茅屋想对我们说些什么?
(3)悬念:(阅读12)此时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
(所有的焦虑、疲惫和饥饿都烟消云散,在感激之余我们心里又充满了好奇。)
悬念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4)出示课件:茅屋的主人是他吗?(是瑶族老人吗?原来是个误会!不是他!)
插叙:原来他也是来感谢小茅屋的,原来他在山林里迷了路,也投宿在这个小茅屋里。
思考:瑶族老人在投宿小茅屋之后,他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他由一个接受帮助的人,转变成了一个给予别人帮助的人。)
悬念二: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
3、阅读(24-25)思考:梨花姑娘给与过路人的仅仅是一间温暖的小茅屋吗?
4、阅读(28):爱心传递
5、阅读(29):误会二,原来她还不是梨花,她是梨花妹妹。
(1) 作者怎样形容这个小姑娘的?
(一个健康活泼充满朝气而清纯的哈尼小姑娘跃然纸上,她是真善美的代表,她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2)插叙: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和梨花照料小茅屋。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要修建小茅屋呢?
(3)真想大白。
请根据故事情节用“原来……原来……原来……原来……”说一段话。
小结: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4)课文写了五件事,这五件事都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吗?
如果按时间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插叙的概念: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 四写梨花 :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分别在哪里?
1、一写梨花
(1)齐读4─6段(教板书:梨花)
( 2)大家在头脑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之后,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用书上词答)”多么美丽“
(3)梨花美在何处?(洁白美丽的梨花,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们带去了欣喜和希望,也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一个美的意境。)
2、二写梨花
(1)(24-25)”多好的梨花啊”!是在赞美谁?
(2)“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在一起。
3、三写梨花
齐读(27)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引导学生体味记叙中的抒情:虚实映衬,香气四谥的梨花与美丽的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景上添花的意境。也是对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的赞美,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4、四写梨花
(1)齐读最后一段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美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此处的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群的象征。饱含了作者对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
(2)梨花只开一朵吗?“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主题。再次点题,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引导理解: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还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三、总结主题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四、总结: 以“驿路梨花”做标题和主题有什么妙处?
随着情节的展开,梨花的内涵不断丰富: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②梨花姑娘,淳朴热情,充满朝气,助人为乐。
③梨花精神,即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人民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以“驿路梨花”做标题和主题,形式和内容,自然美和心灵美,巧妙联系,浑然一体,同时引用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世代相传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开遍祖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