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6-10段概括
故都的秋6-10段记叙故都的秋景,赞扬北国之秋。
“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相关内容
-
西厢记感悟
西厢记感悟,,月暗西厢,相思难耐,在王实甫的笔下描绘了一段曲折缠绵的爱情史诗。《西厢记》在中国四大古典戏曲中,早已名声赫赫,然而长久以来大都只耳闻其名,未见其身。想来它的名声早已远远超过书中的内容。今终于有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很难想象薄薄的书页不足百,竟能让人们记住千百年,并且反复吟唱。戏曲的部分,我是不懂的,在瞻仰这样一本名满天下的古书时,我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闲来无事的读者,品着在封建制度中顽...
-
故都的秋原文赏析
故都的秋原文赏析,,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
-
故都的秋的故都
故都的秋的故都,,《故都的秋》中故都指北平,是今天的北京。《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
-
故都的秋体裁
故都的秋体裁,,《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
祖父的园子描写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描写了什么,,《祖父的园子》的主要内容: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期在祖父的院子里玩耍的经历,祖父教导作者分辨谷子和狗尾草,作者跟着祖父铲地、拔草、种菜、浇水,等作者玩累后,就直接在院子里的阴凉处睡觉。全文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祖父的园子》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萧红的作品,被选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全文讲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以诗意的语言展现了祖父的园子,以及作者自由...
-
故都的秋3-12段描写了那些景物用了什么描
故都的秋3-12段描写了那些景物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用了复沓、跌宕的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景手法。描写的景物:芦花(清白),柳影(斑驳),虫唱(寂寥),夜月(残缺),钟声(寂寥),浓茶(苦中带些悲伤),破屋(陈旧,沧桑),蓝色、白色的牵牛花(给人冷清之感,可从色系来看)。《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
-
故都的秋选自
故都的秋选自,,1、《故都的秋》是一篇记游散文。选自他的散文集《闲书》。故都的秋作者是郁达夫。《故都的秋》: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
-
故都的秋第三段
故都的秋第三段,,《故都的秋》第三段赏析:第三段到第十一段分层次来描写北国之秋的独特景物。第三段是总括,描绘了一幅对着牵牛花品茶,聆听驯鸽的飞声,观赏一丝丝的日光和高远的天色的画面。北国秋天的清静、淡泊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和上文江南的秋形成了对比,更好地抒发了作者对北方的秋的喜爱的情感。描绘北国之秋具体的意象:槐树、蝉声、秋雨、果树,这些只属于秋的意象顿时在读者心中勾勒出北国秋天的画面。槐树的落蕊铺...
-
故都的秋3-11段描写的景物
故都的秋3-11段描写的景物,,1.秋院图。特点:天,明净高爽;破壁冷落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2.秋槐图。特点:先写视觉形象,似花非花、花铺满地。再写触觉形象,脚踏花地,形象逼真。流露出作者的孤独、落寞和感伤的情怀。3.秋蝉图。特点:哀怨、忧伤,冷清、寂寞。流露出作者的寂寞、忧伤之情。4.秋雨图。特点: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也突出北国秋雨的奇特、有...
-
美丽的小兴安岭夏天描写了哪些景物
美丽的小兴安岭夏天描写了哪些景物,,一、茂密的森林二、蓝蓝的天空三、乳白色浓雾的山谷四、各种颜色的野花。《美丽的小兴安岭》主要内容是:计我国小光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全文共分6个自然段,先总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四季分别讲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语言美、情感美的课...
-
故都的秋的故都指的是
故都的秋的故都指的是,,郁达夫《故都的秋》所写的“故都”是今天的北京。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26年6月,...
-
故都的秋234段
故都的秋234段,,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
-
故都的秋描写了哪些景物
故都的秋描写了哪些景物,,《故都的秋》描写了五幅秋景图:庭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盛果图。《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写作背景:《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
-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
-
滴水穿石的启示概括第三自然段
滴水穿石的启示概括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用人物的事例,说明了“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是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的”。列举了三个事例:1、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2、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服务员等。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
-
赵一曼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赵一曼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今天我知道了赵一曼的抗日英雄事迹,让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赵一曼被捕的时候,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
-
孔乙己课文解析
孔乙己课文解析,,这部作品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
故都的秋故都
故都的秋故都,,《故都的秋》中故都指北平,是今天的北京。《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