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1、导入新课,简介文题与体裁
2、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相关内容
-
我有一个梦想小学生作文
我有一个梦想小学生作文,,梦想,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字眼。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伟大的梦想。我的理想是做一名科学家,科学家是一个伟大的职业,科学家可以为自己的国家创造伟大东西,就像钱学森创造导弹,爱迪生发明电灯,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钱三强发明了原子弹,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们都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像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家不仅需要一个聪明的脑袋,还需要一个坚定的信念,还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
最后的常春藤叶好句
最后的常春藤叶好句,,1、“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关,气吁吁的老家伙的常识。但他竟然打击了琼珊;她躺在那张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2、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这句话在调侃中带着对老贝尔曼的同情,也让我们更深刻地...
-
别了不列颠尼亚启示
别了不列颠尼亚启示,,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号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是生在1997年的。对于中国和香港来说,那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在那年7月1日,英国对香港的统治终于结束,与祖国阔别已久的香港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新近学习的课文里,便细致地描...
-
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心思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心思想,,《别了,不列颠尼亚》内容主旨:这篇特写性消息,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
-
别了,不列颠尼亚好在哪里
别了,不列颠尼亚好在哪里,,这是一篇特写,别了是告别,不列颠尼亚本是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题目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背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样的报道有很多,而较完整的.反映英方撤离的情景的唯一一篇。出色地...
-
山居笔记读后感600字
山居笔记读后感600字,,1、《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山居笔记读后感。2、余秋雨先生领着我们在一处处山水间浏览着岁月的痕迹,在一座座古刹前回味着历史的兴衰,他带着我们更深刻的去品读中国那沧桑的历...
-
别了不列颠尼亚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背景,,不列颠尼亚(Britannia),也译作布列塔尼亚,是罗马帝国对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也是建立的不列颠尼亚行省的名称。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来演变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非常庄严神圣的,就像中华这一称谓之于中国人民一样。要说有所区别,那就是当年,也就是18世纪上半叶,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导入新课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二、背景介绍1、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
-
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奖原因
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奖原因,,《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新课文,我教这篇课文时感触很深。尤其是对它能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获得当年中国新闻一等奖并被选人中学语文教材颇有感触,这说明它的不平凡!它值得我们去探究为什么会得奖。当然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只有当初的评委能给出准确答案。我想作为要教授这篇课文的语文教师这样的回答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这问题的答案正是这...
-
别了不列颠尼亚高中语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
-
二次元文化里帝都是指哪个城市
二次元文化里帝都是指哪个城市,,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一些年轻人,不太喜欢与外界交流,生活基本上无社交活动,也没有恋爱和感情,整天呆在家中或者宿舍中不出门,这种人一般被称作为宅男宅女。而他们所追求的东西,有的是动漫,有的是游戏,还有的是二次元。在他们的二次元世界中有许多专有的代名词,比如帝都。在二次元世界里。他们把日本叫做11区,而11区的帝都就是东京了。除了这个,另外有些二次元玩家把帝都叫做中国的北京...
-
别了不列颠尼亚反思
别了不列颠尼亚反思,,《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在了解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明白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是如何做到有机融合及其作用。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从学习效果看,总体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如下反思:反思教学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这节课,由音乐《东方之珠》及一些香港的图片导入,让...
-
中国人的心灵摘抄笔记
中国人的心灵摘抄笔记,,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似乎总是被无形的枷锁锁住,有一些是锁在身上,让中国人做不得不做的事,说不得不说的话;有一些是锁在心上,让中国人不自觉地受到前人的影响,被“经典”所左右;还有一些是深深地锁在每个人得脑海里,让中国人的思想只会追溯过去,不会开拓未来,或者说只会把前人的思想钻研得更深,而不会对未知的世界探索得更广。读完经典,掩卷而思,我十分震惊于中国灿烂的文化,同时也震惊于中国...
-
别了不列颠尼亚主要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主要内容,,1、内容: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的那一天的几个典型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港都告别港督府,降下港都旗;场景二:晚上6点15分举行英国制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午十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下米字旗,五星红旗升起;场景四:7月1日王子和港都登船离港。2、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
-
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主要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主要内容,,《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加以渲染,仅仅是按照时间线索,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背景之中,使香港回归这件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纵深感。字里行间洋溢着香港回归祖国的自豪感。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
-
一个长翅膀的老头读后感
一个长翅膀的老头读后感,,说到马尔克斯,我们首先会想到他的《百年孤独》,说真的,我并没读完这本书,相反,我却迷上了他的短篇,尤其是《巨翅老人》。有本批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们的书,我忘了什么名字,书中竟然说《巨翅老人》是篇“低质量”的作品,那位作者还用“社会阶级”的观点去评论,并断定它就是“弱肉强食”的样板,是宣传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铁的定律。我的天啊,这就是我见到的中国的批评家,连最起码的“孤独”...
-
范进中举课后生字词拼音
范进中举课后生字词拼音,,腆tian:丰厚,凸出或挺起。作揖zuo yi : 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见教jian jiao : 指教。盘缠pan chan:路费。心窍xin qido : 指认识和思维的能力。星宿xing xiu : 指中国古时二十八宿星座。桑梓sang zi: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以此借指故乡。侥幸jiao xing:偶然得到成功或意外地免于不...
-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