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道理

从课文中,我明白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要学会合理放弃,有舍才有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的有心人。

教学反思;

《剪枝的学问》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话。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我在备课时想起以前曾经教过这篇课文,当时书上在最后是有这句话——“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但是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删掉了,开始我还以为是我记错了,后来在网上看到也有老师说起这回事,而且有的版本里现在还有这句话。  我上这一课时是抓住“我”的心理变化这条明线(即书后第四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感觉这样上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朗读指导也比较到位。其实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感受王大伯是名不虚传的种桃能手”,从开头的“初闻大名”到“目睹剪枝”,最后他的话得以验证,“我”也心悦诚服,很多细节都与“王大伯是名不虚传的种桃能手”这句话暗合。这样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学生的感受也比较细腻、深刻。  这篇课文在我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甚至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机”。在备课时我就比较为难到底把学生引领到哪一步,如果讲得深一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大可能领悟得到,但是也许会触动他们的灵感。我也看了别人的设计,有的比较发散,放开来让学生谈谈从课文里受到了什么启发,这对学生来说要简单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答案是丰富的。但是我想了想,我们的教材中不乏启示学生要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的课文,也不缺教导学生勇于探究的文章,但是像这样一篇,蕴含着“有‘舍’才有‘得’”的人生智慧的课文真是绝无仅有的—至少在我教过的课文里是这样的。所以我决定在深度上拓展一下。结果也在预料之中,学生有点茫然。所以我最后说了一段话——“也许对你们来说,现在还不能完全明白这个道理,但随着你渐渐长大,人生的经历越来越丰富,也许有一天,你会想起我们上过的这堂课,想起有‘舍’才有‘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