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薛法根评课
三月的北京,玉兰花开,风景如画,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来到了“魅力教师,经典课题”进行学习。一天的学习,我累着并幸福着、收获着。所执教的名师各有千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一课。
薛老师的课上得十分朴素,没有变换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有的只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整节课分为了四部分:
首先,是字词学习板块。从字词入手,纠正读音、指导书写、多读牢记,听写词语都是立体设计,多种功能。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理解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按照读正确、写端正、记心里这一顺序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
其次,是练习概括板块。薛老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看课文,几次写“我’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分别是什么时候?找出相应的表示时间的词语,从而理清文章的顺序。再读课文,弄清每次看到了什么?老师引导学生从圈画开始,从找关键词开始,接着分别说三句话,用上关键词,然后连在一起说,仍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最后总结概括的方法,并做笔记。这样课文的内容一下子就简单明了,而且学生也掌握了概括的基本方法。
然后,是体会心理板块。薛老师先让学生画出“我”三次走进王大伯家的桃园看到的不同场景,画出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之后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们找到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在学生了解了人物心理的基础上,薛老师让学生们走进课文,充分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最后,是体会道理板块。薛老师通过问“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并且进一步让学生把自己总结的道理写一写。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老师轻松愉快的总结中结束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听了薛老师的课,我的感受颇多,收获颇多。薛老师的课,让我更加明白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薛老师的课上得轻轻松松、简简单单而又实实在在,没有了逐句的理解,也没有了逐段的分析,有的只是组织学生广泛说与写。整堂课薛老师说得很少,基本都把课堂交给了孩子们,先让孩子们自己理解几个词,再用这几个词说出几个和本文相关的几个句子,最后再借孩子们的口将这篇课文的大概内容概括出来,最后加上薛老师的点睛之笔点出了其中的微言大义。薛法根老师上课,只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演绎出了精彩的课堂。他用朴素的方式,以谈话式的语调,让学生在放松的心态中学习,学会了写字,学会圈画和做笔记,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学会了思考,学习的过程是那么实在,
学生们通过对课堂的广泛参与,真正地提高了其概括能力、写作能力、还有,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语文教学不是一味地引导或者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而是要教授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有时总是希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中多学知识,所以我们逐字逐句地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讲清楚,讲明白。但这样,有时学生仅仅能够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却没有把握学习的方法。在《剪枝的学问》一课中,面对概括课文内容这一教学难点,薛老师不慌不忙,有条理地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出现的时间点,最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将课文概括得十分通顺、准确,还学到了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课文的方法,真是一箭双雕呀!
此外,我发现在薛老师的课堂上不乏鼓励的言词,必要时还会对孩子们竖起大拇哥,在学习过程中,让孩子无拘无束地述说感悟,哪怕是跑题严重的学生也会获得一两句诙谐幽默的点评,孩子不怕回答,爱回答,所以课堂上学生听得仔细,想得认真,收获的不仅是学生会心的微笑,还有精彩的发言。更重要的是薛老师对于每个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都会有适时且中肯的评价,不仅仅是表扬”你真棒“或者批评孩子哪里做的不好,我觉得这对于课堂教学环节是很有必要的。他课堂语言风趣幽默,更有不间断的笑声,学生学得更是兴趣盎然,面对陌生的老师,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是有增无减。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的心灵时常被深深地震撼着,震撼于薛老师在课堂上或幽默风趣,或或智慧灵动,或朴实无华,或精彩纷呈;震撼于薛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教材深度的挖掘、对课堂生成资源独到的把握及娴熟大气的课堂驾驭!静静地聆听,匆匆的记录,深深的思索,细细的品味,我感到我在教育的道路上幸福地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