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内容

“一控两减三基本”是新一轮机构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一控”就是控制总量,控制规模,“两减”就是减少机构和人员数量,“三基本”就是基本民生、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社会环境。)这是对新一轮机构改革新要求的概括,“一控”的提法就是对国家提出的新要求。中央要求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提法对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下面分别来分析一下“一控”与“两减”(控量和减量)的关系、以及“三基本”中的基本社会环境及管理行为等。

1、控制总量

“一控”是对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要求,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宏观调控能力的高低与国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关。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3.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比重为23.7%;同期,人均能源消费为355公斤标准化煤/人;人均水资源量为143立方米/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控制总量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而经济增长要在总量上达到目标并保持稳定,则必须考虑到宏观调控目标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因此我们要实现“一控”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2、减少机构和人员数量

从理论上讲,机构和人员数量是管理的工具,但具体到一个管理机构或者单位,则成为其实际管理行为的载体,其影响着一个单位的运行效率或行政效能。因此,管理机构和人员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单位的运行效率。从我国机构改革实践来看,机构和人员数量的控制不仅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要求和市场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要求,中央要求调整各级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各地区各部门机构编制资源,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及相关体制机制。通过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及其相关行政职能,实现管理资源配置市场化。

3、控减总量要避免机构重叠现象的出现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机构重叠现象十分严重,机构重叠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有的地方在编制使用上存在问题,尤其是那些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单位无法解决问题;有的虽然通过精简部门数量、压缩行政编制、减少审批事项等措施缓解了部门压力,但机构设置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一些职能交叉的部门互相推诿监管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许多单位多头负责、多头收费、相互推诿的现象。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一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形势、新问题:有的地方把机构臃肿,把重复设置导致重复审批;有的地方将原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职权分割给其他主管部门,这样“一头管到底”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控减总量是一个重要任务。控减总量不能单纯以机构数量多少为指标而是要以职能整合程度高低来进行评价和衡量。

4、减掉冗余人员。

党政机关是机构编制的最高行政机关,具有特殊的职能。比如,国家的行政编制有4万多个,加上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的行政编制1万多个,这样就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行政岗位比较多,工作内容比较复杂。此外,还有大量离退休人员,退休之后还要继续工作;还有大量的空编人员,即基层干部,他们平时在单位上班,但是他们上班的时间一般都很短,这样导致他们既没有更大的时间去锻炼身体,也没有足够时间去学习新知识。因此,要通过改革等方式对现有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不仅要精简现有行政单位的人员,还要减少这些机构或行政单位人员的数量。

5、强化责任追究,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两减”是指“减量”和“控量”;“一控”就是控制总量,而“两减”中最重要的就是控减机构和人员数量。在实际管理中,很多地区和部门没有严格落实“三个不低于”措施,导致各种环境污染案件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各级**要强化环保责任追究,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