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作者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壶口瀑布的特点 :
1)作者运用了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的修辞手法。衬托出壶口黄河的气势。作者想表达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
2)作者想表达的是中华名族的勇往直前、无往不胜的坚强名族精神。赞美中华名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3)两次原因是通过对比、层递的手法凸显主题。
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者热爱壶口瀑布,赞美黄河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
扩展资料: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在水量大的夏季,壶口瀑布气势恢宏;而到了冬季,整个水面全部冰冻,结出罕见的巨大冰瀑。
2014年12月6日前后,由于受持续降温天气影响,黄河壶口瀑布出现流凌、冰挂景观。
2015年7月30日,受壶口瀑布上游陕西境内云岩河流域强降雨影响,黄河壶口瀑布出现西边浊浪翻滚东边白浪滔滔的奇特景观。
相关内容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段段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段段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5段段意:阐述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主题: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脉: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开篇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
-
祖父的园子通过对什么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
祖父的园子通过对什么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什么之情,,《祖父的园子》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之前,寄托了道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
-
芦花鞋150字读后感
芦花鞋150字读后感,,《芦花鞋》的读后感可以根据自己读完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自己的感悟,例如:《芦花鞋》主要了青铜一家因为家境清苦,又想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一家人冬闲才会编织芦花鞋。青铜天天背着几十双芦花鞋去买,不怕冷,背后又有一股多么不可动摇的精神在支持他!在还剩下十双芦花鞋时,下了一尺厚的雪,北风呼啸,但青铜却准时起床了,他要去卖鞋,我好像听到了青铜、坚不可摧的声音:我们要过好日子...
-
壶口瀑布课文的启示
壶口瀑布课文的启示,,《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10段论证思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10段论证思路,,第2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思路:首先要说明应有格物致知的思想来源,然后再通过其来源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要写出论证后对该文的想法。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内容概括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内容概括,,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扩展资料: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即实验)。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丁肇中。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其见解可谓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劝说语重心长。它对我国学生是一剂良药,每个人读后都会终身受益。课文节选: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
-
短诗五首的意象
短诗五首的意象,,《月夜》托物言志,塑造了“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的形象,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萧红墓畔口占》包含着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平淡的文字、平静的描述背后潜藏着长久的辛酸与刻骨的悲痛。《断章》一诗以两组意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转换,抒发了诗人的一种哲理...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8.9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8.9段,,《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段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即实验)。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1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2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3层(11~12段):指出中国学生偏于理论,轻视实验,偏于抽象...
-
永远的风景读后感50字
永远的风景读后感50字,,讲的是一对母子因为家里贫穷,很少去电影院,特别是在他的爸爸离开之后,他们就再也没去过电影院。直到一次作者生日,才重返电影院。这时候的电影院已经不-样了,票价当然会很贵。一-张电影要50元!两个人进去看电影就是要花费100元,这可是作者和母亲十天的费用啊!可母亲还是让作者进去看,作者进去之前,作者的母亲还对作者说:”妈妈在外面等你 !”电影结束后,作者看到母鎮的还在电影院的...
-
窃读记赏析300字
窃读记赏析300字,,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窃读记》,读后使我受益匪浅。课文讲了作者林海音窃读的整个经历。文中林海音偷偷摸摸溜进书店,小心翼翼偷看书本。在整个窃读经历中,作者林海音写出了它的精华所在,把林海音窃读的心情与感受写了出来。文中有很多心理描写的句子和自语式的独白,生动的展现了作者那种如饥似渴的心情。从开始找书,到隐藏看书,最后恋恋不舍得离开书店,这些都像我们展示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作者...
-
社戏600字概括
社戏600字概括,,我十二岁时跟了我母亲住外祖母家里地方叫平桥村临河小村庄;住户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家小杂货店我乐土:因我里得优待又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我和许多小朋友掘蚯蚓、钓虾、放牛印象深去赵庄看戏天由双喜拔前篙阿发拔篙驾着八叔航船出发了小船夹着潺潺船头激水声音左右都碧绿豆麦田地河流飞般来。赵庄大家对戏并感兴趣振作精神笑着看了半夜又回转船头航船像条大白鱼背着群孩子浪花里蹿连夜渔几老渔父也停了...
-
城南旧事推荐300字
城南旧事推荐300字,,《城南旧事》推荐书——被人们称为精神食粮,它是人们的朋友,而我今天又为大家推荐一本书《城南旧事》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出版于朝华出版社。书中的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比如读到英子看鱼看得自己也不由自主地模仿着鱼的模样一张一张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地大笑起来,主人公的可爱让人很喜欢。除了有趣,这本书的内容也很神奇,能让人引起思索,比如疯子在书中竟然像正常人一样;比如疯子绣贞发生...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词拼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词拼音,,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zhào)1.生字注音瞭望liào缅怀miǎn 探察chá探讨tǎo 检讨jiǎn tǎo彷徨páng huáng激变jī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袖手旁观xiù shǒu páng guān 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2.多音字埋没(mái) 埋怨(mán) 应当 (dāng) 当铺(dàng)3.形近字授予(s...
-
方帽子店帽子的变化说明了社会与时代的什
方帽子店帽子的变化说明了社会与时代的什么,,说明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方帽子店》这篇童话故事通过讲述方帽子店老板一成不变地只卖方形帽子,以至于自己家的帽子卖不出去而成了古董。这个故事提醒人们事物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扩展资料:他们的橱窗里摆放着当时发帽子,第一顶是方的,第二顶是方的,第三顶还是方的。大人们只...
-
屈原(节选)的作者
屈原(节选)的作者,,《屈原》的作者是郭沫若。郭沫若(1892 – 1978)四川乐山人,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体现与时候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复》;不说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剧本《卓文君》、《聂》、《孔雀胆》、《蔡...
-
草房子细马感悟20字
草房子细马感悟20字,,今天,我读了《草房子》中的《细马》一章,感觉细马这种感恩父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它主要讲了,邱二爷和邱二妈虽然很有财富,但就是没有一个孩子。邱二爷于是就要了一个孩子,他就是主人公细马。细马老家在江南,说的是江南语,油麻地人都听不懂,就连老师也听不懂他说的话,于是,他就退学了。邱二妈遇到卖羊的船,买了几只,让细马去放羊,细马放羊有说不尽的快乐,他感觉大自然里所有都是有趣的。...
-
十六年前的回忆人物特点
十六年前的回忆人物特点,,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