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https://www.zdzd.net/z/no/235.jpg)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相关内容
-
别了不列颠尼亚最后一段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最后一段赏析,,1、英国成为海上霸主而使香港从中国分裂出去。而从海上去则象征着步入新世纪的中国已经准备腾飞,世界将会把目光聚集在东方,英帝国只能默默地哪里来又回哪里去。2、所以香港这百年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成长史,弱了敌人则来,强了敌人则去,香港回归更是暗含帝国主义的灭亡,以英国为首的老牌强国的落寞,更是未来世界格局的一次重新洗牌。3、简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
-
别了不列颠尼亚仿写
别了不列颠尼亚仿写,,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不列颠尼亚”号离去了,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了,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最终洗刷了.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百年沧桑,百年抗争.中国人从来没有丧失信心,正因为有无数人民的抗争,近代中国随历次危如累卵,最终都能力挽狂澜,柳暗花明.进入二十一世纪,...
-
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特点
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特点,,(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
-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哪里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哪里,,1、《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 选》。2、《别了,不列颠尼亚》原文如下: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
-
别了不列颠尼亚感想800字
别了不列颠尼亚感想800字,,作者重点剪辑了五个现场片段来回放,给人以真切而深刻的印象。又如“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最后一次(降下)”这些包含序数词的数量短语的反复强调,宣告了香港殖民统治时代的终结。还有如“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这个时间状语中的序数词,则凸显了香港回归这一人们期盼已久的时刻的降临,所带给人们的无比欣慰和兴奋。其次是基数词用得精确。或使用确数,...
-
别了不列颠尼亚情感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情感分析,,"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做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
-
别了不列颠尼亚10字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10字概括,,《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
别了不列颠尼亚三四段语言特点
别了不列颠尼亚三四段语言特点,,语言含蓄,言简意丰。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里没有欢呼,没有痛骂,只是平静地叙述事实,然而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已然呼之欲出。又如“日落仪式”,英国曾被称作日不落帝国,然而其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标志着他在这块土地上的太阳落下了,具有象征意味。再如,文章将英国殖民统治的时间精确到年月日,就是为了希望人们铭记历史,同时表达一种在殖民统治下的煎熬与耻辱。...
-
别了不列颠尼亚二到十段
别了不列颠尼亚二到十段,,1、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2、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3、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4、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5、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
-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写作背景: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的到来使香港走向世界。19世纪初,英国对中国茶叶、生丝等商品的需求增加。然而,由于晚清的闭门政策,英国货物的进口基本上没有进口,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对外国进口的需求很低。英国工业革命结束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以及来自东方的廉价商品增加了中国商品的进口。在正常的贸易往来中,中国贸易顺差,而英国贸易逆差很大。直到20...
-
别了不列颠尼亚名师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名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难点]理解文...
-
别了不列颠尼亚300字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300字概括,,《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写作背景...
-
2006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目
2006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目,,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英国媒体有这样一则报道:在几十米高的海浪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新托福考试决胜宝典外经贸大远程学历热招对日就业班热招朗阁雅思寒假报疯了!地理知识,预测出将有威力强大的海啸发生。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
-
拷问和考问
拷问和考问,,有些人用词随意,把“拷问”与“考问” 相混淆,这样表达,不仅会犯语言错误,甚 至会造成严重误导。看下面的例句:《孙倆遭遇恋情大拷问,并不排除结婚 可能》,拷问:拷打审问;考问:一是考察询问, 二是为了难倒对方而问。“拷问”只用于审 问坏人,与“考问”的意思相去甚远,绝对 不能混淆。看完全文,才明白原来是孙俪在 出席媒体见面会的时候,记者故意询问恋 情的问题。媒体记者想为难孙俪,无非是...
-
最后的常青藤叶主要人物
最后的常青藤叶主要人物,,琼西:“琼西”是乔安娜的昵称,琼西来自加利福尼亚。女孩琼西被“肺炎”袭击,病卧在床。琼西的朋友“苏”义无反顾地照料着她。当琼西听到医生的几近绝望的诊断时,“苏”伤心至极。因为医生说琼西痊愈的希望就在于她自己求生的欲望。琼西的梦想,是能活下来,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这是作为一个画家的心愿。因此,苏编造了善意的谎言,可是她却发现琼西在失望地数着常春藤上为数不多的叶...
-
西江月辛弃疾
西江月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赏析: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
-
不自由毋宁死拿起武器
不自由毋宁死拿起武器,,不自由,毋宁死是指要么拿起武器,争取独立;要么妥协让步,甘受奴役,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帕特里克·亨利的一篇演讲词中提出的口号。最早起源:此语最早的出处在帕特里克·亨利的一篇演讲词中。帕特里克·亨利,苏格兰裔美国人。他生于弗吉尼亚,是弗吉尼亚殖民地最成功的律师之一,以机敏和演说技巧而著称。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著名的>的主要执笔者之一,曾任...
-
不自由毋宁死拉丁语
不自由毋宁死拉丁语,,不自由,毋宁死,汉语词语,读音是bú zì yóu,wú nìng sǐ。意思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1775年3月23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赏析:这篇演讲开始时语调舒缓,但随着演讲的进行,调子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峻急,态度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