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课堂导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项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感受这-形象的永恒魅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

二、整体感知

(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

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

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

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

三、文本赏析

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考: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讨论。

明确:

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 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

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更与何人说?

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

根据同学说的,我们回顾昭君一生, 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