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豆blog ] 指哀痛的情绪宁静之后,再追想那时候受到的痛楚。常带有警醒将来之意。

源于唐·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的人,思当痛之时,不知道何能如理也。”

韩愈,字退之河南省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文章内容出色,官居上位,广受后代赞美。但是,但凡都是有列外,明朝末年教育家顾炎武以前在《日知录》一文中,指责韩愈未显贵时草率写出的投之求见之文,并对韩愈的人格特质也明确提出了提出质疑。顾炎武特指,确有其事。韩愈曾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不遗余力自我推荐,并明确提出“步衣之人”与“王公大人”须相辅相成的见解,即说白了“步衣之人身处穷约,不借势营销与王公大人则何以成其志;王公大人功业明显,不借誉于步衣之士则何以广其名”,这就是韩愈惹人抨击的原因。实际上,韩愈已有苦衷,他自小家业没落,全家人三十多口人都盼着他能获得一官半职,以养家糊口。可是不如人意,他屡试不第,心里只有不焦虑情绪。向王公贵族投之求见实是他最终一线希望了,但是这并不是他心里得偿所愿。韩愈曾经写信自身的朋友李翱,说明自身的心迹,他说道:“我那时候在京都时一贫如洗,每日奔忙于达官贵人世家,求她们协助,那时候还不感觉伤心,现如今哀痛的情绪恢复了,在转过头来想那时候受到的痛楚,真是不清楚怎样看待自身啊!”这翻话语气悲痛无可奈何,令人不忍心在对他苛求。

知耻后勇,其痛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