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教读《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不难看出,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挞,将其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课文的讽刺手法有:

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塑造人物形象,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撷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通过夸张的手法把在科举制度毒害下,人性扭曲的范进描绘得活灵活现,令人可悲可叹可怜。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把掌后才清醒过来的精彩片段,写到:“(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正是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通过“一拍、一笑、一说、一跌”几个动作,就把范进狂喜而疯、昏厥倒地的情景突现出来。作者就此并没有止笔,而是再次用夸张的讽刺手法描绘了一幅更精彩的场面:“(范进)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范进这种疯狂十足、狼狈不堪的丑态怎不令人捧腹大笑?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但却在情理之中。因为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经历了贫困、屈辱的漫长等待之后,他的愿意望终于变成现实,功名利碌接踵而至,又怎能不因惊喜交集而发疯呢!作者在此有意鞭挞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2、运用夸张手法进行讽刺。

文中主要人物范进,围绕范进中举这一情节,进行了讽刺性的对比描写。中举前,范进是饥寒交迫,受尽人间冷落与嘲讽,“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他中了秀才之后,胡屠户依旧说他是“现世宝”,他居然“唯唯连声” 。为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令他“摸门不着”。乡试完,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出榜那日,家里已经断炊,他不得不去卖鸡换米。但在中举后,马上一切都变了。对胡屠户的称呼也由“岳父”改为“老爹”,对范进的看法由先前的“尖嘴猴腮,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一下改为“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贤婿老爷,是天上的星宿”。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通过鲜明的对比,讽刺了这个社会的世态炎凉,趁炎附势,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3、细节描写生动真实,极有讽刺性。

最精彩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细节的生动真实、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魅力。再如张静斋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就很有特色。张静斋与范进根本没有什么瓜葛,连他自己也承认“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可是一听范进中举,不用分说,就急不可耐地前来恭贺,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与范进称兄道弟,送了银子又送房子。对他无一贬词,完全是客观的描摹,而他那种虚伪面貌掩盖下的结交新贵,攀附权贵的居心,就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

也正是由于这种高妙的讽刺艺术,才使得《儒林外史》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峰,并对后世讽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