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意思
《短文两篇》是两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短文两篇》中的两篇指的是,《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分别出自于《山海经》《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释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从前。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为:做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相关内容
-
夜晚的实验阅读短文
夜晚的实验阅读短文,,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习惯晚饭后到附近的街道上散步。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的在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行呢?1793年夏天,一个晴朗的夜晚,喧腾热闹的'城市渐渐平静下来。斯帕拉捷匆匆吃完晚饭,便走出街口,把笼子里的蝙蝠放了出去。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尖叫起来。因为那...
-
种树郭橐驼传注释
种树郭橐驼传注释,,词句注释橐(tuó)驼:骆驼。这里指驼背。始:最初。病偻(lǚ):患了脊背弯曲的病。伏行: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有类:有些像。号之:给他起个外号叫。号,起外号。之:代词,指起外号事。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名,称呼,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固:确实。当:恰当。因:于是,就,副词。舍:舍弃。其名:他原来的名字。谓:称为。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长安:今西安市,唐王朝首都...
-
寓言两则后两则注释
寓言两则后两则注释,,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钟③者。欲负④而走⑤,则⑥钟大不可负;以⑦椎⑧毁之,钟况⑨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⑩掩其耳。恶己自闻之,悖矣。———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①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②得:得到。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④负:背、驮。⑤走:跑。⑥则:但是。⑦以:用。⑧锤:(chuí)槌子或棒子。⑨“况”...
-
曹刿论战翻译注释
曹刿论战翻译注释,,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
-
师说翻译注释
师说翻译注释,,词句注释学者:求学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其为惑也...
-
读孔雀东南飞有感300字
读孔雀东南飞有感300字,,看完《孔雀东南飞》,心中一片戚然,依然还在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缠绵的悲剧爱情而感叹、而惋惜,一对多么恩爱的少年夫妻就那样匆匆的离去了,一段多么美丽的佳话就那样匆匆结束了,他们还不满二十岁,正值豆蔻年华,却走的那么仓促、那么凄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那坚定凄楚的誓言穿越了时空,时常回响于耳畔。焦仲卿不是没有抗争过,当焦母坚持遣兰芝走时,只听到...
-
黔之驴全文注释
黔之驴全文注释,,黔之驴全文注释:1.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2.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3.至:到。4.则:表转折,却。5.之:代词,代驴。6.庞然大物:(虎觉得驴是)巨大的动物。庞然,巨大的样子。然,......的样子。7.以为:把……当作。8.蔽:躲避,躲藏。9.窥:偷看。10.稍:逐渐地,渐渐地。11.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12....
-
论语注释读后感
论语注释读后感,,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
-
人琴俱亡全文注释
人琴俱亡全文注释,,①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之兄。②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法名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③笃;(病)重。④何以:即“以何”,为什么。以,因为。⑤都:全,总。⑥此已丧矣:“此子敬已丧矣”的省略。此,由此看来。⑦语:说话,动词。⑧了:完全。⑨索:要。⑩舆(yú):轿子。(11)好(hào):爱好。(12)径:径直...
-
促织全文注释
促织全文注释,,1、注释: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2、尚:崇尚,爱好。3、西:这里指陕西。4、华阴令:华阴县县官。5、才:(有)才能。这里指勇敢善斗。6、《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本篇小说从总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在本文之后又加上“异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评论。《聊斋志异》在小说后面常有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作出的评价,是作品的附带...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阅读短文
海洋21世纪的希望阅读短文,,阅读《海洋——21世纪的希望》短文和下列片段,回答问题。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船只,()海堤,()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
-
屈原列传加点字翻译
屈原列传加点字翻译,,《屈原列传》注释:(1)楚之同姓: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王族的后代。楚国王族本来姓芈(mǐ),后来分出这三个氏。其中楚武王的儿子瑕(xiá)被封于屈地(相传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所以以屈为氏。屈原即是屈瑕的后代。(2)左徒:楚国官名。(3)闻:见识,学识。(4)志:记,这里是指记忆力。(5)明于治乱:即“于治乱明”,状语后置。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于,对于。治乱,复词偏义,义在“...
-
书愤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注释:1、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2、楼船:战舰 3、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 4、大散关:地名,在陕西宝鸡县西南,为宋金交界处。 5、塞上长城:作者自比。6、堪:可以。伯仲间:兄弟之间。意为相差无几二、讨论问题: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
-
短文二篇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
短文二篇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答谢中书书》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答谢中书书》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答谢中书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
-
论语第二章原文和感悟
论语第二章原文和感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不能装作知道,这才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注释:为:是。知:第一个知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第六个知通智,意为聪明。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
-
周亚夫军细柳注释
周亚夫军细柳注释,,《周亚夫军细柳》注释:1、文帝之后六年:指汉文帝后元六年。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前180年—前157年在位(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2、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3、大:大规模,大举。4、入边:侵入边境。5、宗正: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6、军霸上:驻军霸上。霸上,地名,译做“灞上”,因地处灞水西岸高原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东。7、祝兹侯:封号。8、棘门:地名,原为秦...
-
苏轼词两首注释
苏轼词两首注释,,《昭君怨》注释:⑴ 一本题《金山送柳子玉(瑾)》。⑵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⑶ “...
-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认识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认识,,本文是一篇自读文言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文章故事非常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视频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设置悬念,吸引学生一探究竟。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自主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最初印象,进而提高学习本文的兴趣,提示学生重点积累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理文意,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互帮互助,获...